English

教育 适度超前发展

2001-03-07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左铁镛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 邓小平同志关于宁可在其他方面做点牺牲也要先把教育搞上去的一席话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来强调教育的特殊地位,他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第一天就来到教育界委员中间听取意见。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教育适度超前对教育界来说是一条鲜明的主线。这实际上是我国在走进新世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请三位大学校长谈谈看法。

左铁镛: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超前性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几乎是被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验证过的。翻翻那些国家的总统、总理、元首的回忆录,无一例外地记载着他们这方面的作为。北欧的一位元首是这样说的:“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发展教育更重要的事情”。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是日本和德国。日本在50年代初还是一片废墟,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敢对美国说“不”了,就是因为50年代在吃饭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却毫不含糊地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给教师很高的荣誉。那批学生就是后来直至现在出色的人才。德国战后也一样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还有韩国、新加坡等。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超前性,这一点不断被历史和现实证明,问题是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

目前我们正在从人才的精英教育阶段(15%的大学毛入学率,少数人上大学)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40%的大学毛入学率)过渡。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看,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都在50%以上,而美国、俄国都在80%以上。我们目前经过扩招,大学的毛入学率才达到10.05%,计划到2005年达到15%,才能摘掉“精英教育”的帽子,仍是少数人上大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标准还很低,面临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教育才要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如此,基础教育也一样。我们的确没有任何理由不优先和超前发展教育。

公丕祥:认识“适度超前”要有“新阶段”概念

我们目前处于迈向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定阶段。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就是这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教育体制提出的要求。我认为认识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要有这种“新阶段”概念。

认识教育适度超前,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就是要把以往单项、局部的教育改革向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推进,推动体制的创新;从教育发展角度看,是从过去不平衡的发展向教育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转变。也就是要解决教育如何从规模、层次、类型、布局等结构上满足需要,解决教育结构是否协调发展的问题;从教育运行机制角度看,意味着要向具有竞争性、开放式、国际性的运行机制转变。教育内部改革要加快。这三大转变使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在今后5年—10年里教育在这三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适度超前的意义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袁贵仁:“教师的教育”也要适度超前

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思想正在被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地认同。这一点对于政府来说,是要树立把教育投资当作基础建设投资的观点;作为家长来说,是要把给子女的教育投资看成是智力投资,而这个投资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作为教育内部来说,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我理解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主要包括两个具体方面,一要扩大教育规模,主要是扩大高校,包括高中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高一级、更高质量的教育。规模不扩大,教育优先发展就缺少内涵;二是在调整教育结构方面的扩大,要扩大发展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长线专业,而是要发展那些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急缺的那些专业,也就是那些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问题的专业。

高等师范院校谈教育优先发展还有一层意义:只要有教育就有教师,这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有教师的地方就有教师教育,这也是不可改变的。素质教育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实现,所以,还有一个“教师的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认为师范教育不等于师范院校。我国有2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像北师大这样具有师范教育传统的综合大学,首先要办好师范教育,同时也要考虑扩展自己的服务领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